健康頻道
8月7日,立秋。在這個夏秋初交時節(jié),記者專程走訪了市中醫(yī)院肝膽脾胃科副主任趙秋升,請他給大家提一些立秋之后的養(yǎng)生建議。趙秋升表示,立秋又稱交秋,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來。養(yǎng)生方面,立秋作為秋天的開端,此時自然界的陽氣也從“長”的狀態(tài)轉(zhuǎn)向“收”的狀態(tài),人們可以順應天時,在飲食上調(diào)補脾胃,以彌補夏季損耗的能量,并為冬季人體能量的積蓄作準備。
趙秋升解釋,立秋后天氣仍熱,且雨水較多,這段時間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濕,濕熱交蒸,形成濕熱邪氣。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導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quán),水濕停聚,引發(fā)水腫或腹瀉。加之天熱時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冷飲,更會助濕邪、傷脾陽。由于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說法。《黃帝內(nèi)經(jīng)》言“濕氣通于脾”。而一旦早秋脾傷于濕,也會為冬天許多易于復發(fā)的慢性疾病埋下禍根。
趙秋升介紹,立秋時節(jié)保養(yǎng)脾胃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可以按照醫(yī)囑吃一些祛濕熱的藥物。祛濕的藥物最常用的莫過于香薷了,《本草綱目》稱:“世醫(y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倍嵌喑砸恍┙∑⒑臀傅氖澄铩1热畿蜍,可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把茯苓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安魂養(yǎng)神,不饑延年”。除此之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三是忌食生冷。盡管立秋后天氣尚熱,但陽氣開始逐步收斂,陰氣開始慢慢增長,這時再多吃陰寒食物易損傷脾陽。
趙秋升提醒,秋來“伏”不去,初秋天氣雖有了涼意,但末伏還沒有過去,白天天氣炎熱,而早晚卻比較涼爽。這種早晚溫差大的時候,中暑仍會頻發(fā)。中暑在中醫(yī)上也稱傷暑,有陰陽之分。陽暑是由酷熱造成,暑熱傷人,耗氣傷陰,且暑多夾濕,所以陽暑的主要癥狀為發(fā)燒、渾身困重、出虛汗、腹瀉、頭昏,甚至昏厥、抽搐等。陰暑,中醫(yī)認為是“靜而得之”“避暑乘涼得之”。在暑熱濕盛之時,人體腠理疏松,此時若突然受涼,風寒濕邪便會長驅(qū)直入,從而引發(fā)中暑癥狀,其主要癥狀有腹痛腹瀉、全身酸痛、惡心、發(fā)高燒等。陰暑通常在睡眠、午休和納涼時誘發(fā),過于避熱趨涼、夜間露宿室外、運動勞作后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或快速飲進大量冷飲、睡眠時被電扇強風直吹等,都是致病原因。
記者 孫閻河
![]() |
![]()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8月7日,立秋。在這個夏秋初交時節(jié),記者專程走訪了市中醫(yī)院肝膽脾胃科副主任趙秋升,請他給大家提一些立秋之后的養(yǎng)生建議。趙秋升表示,立秋又稱交秋,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來。養(yǎng)生方面,立秋作為秋天的開端,此時自然界的陽氣也從“長”的狀態(tài)轉(zhuǎn)向“收”的狀態(tài),人們可以順應天時,在飲食上調(diào)補脾胃,以彌補夏季損耗的能量,并為冬季人體能量的積蓄作準備。
趙秋升解釋,立秋后天氣仍熱,且雨水較多,這段時間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濕,濕熱交蒸,形成濕熱邪氣。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導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quán),水濕停聚,引發(fā)水腫或腹瀉。加之天熱時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冷飲,更會助濕邪、傷脾陽。由于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說法!饵S帝內(nèi)經(jīng)》言“濕氣通于脾”。而一旦早秋脾傷于濕,也會為冬天許多易于復發(fā)的慢性疾病埋下禍根。
趙秋升介紹,立秋時節(jié)保養(yǎng)脾胃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可以按照醫(yī)囑吃一些祛濕熱的藥物。祛濕的藥物最常用的莫過于香薷了,《本草綱目》稱:“世醫(y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倍嵌喑砸恍┙∑⒑臀傅氖澄。比如茯苓,可促進脾胃功能恢復。《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把茯苓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安魂養(yǎng)神,不饑延年”。除此之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三是忌食生冷。盡管立秋后天氣尚熱,但陽氣開始逐步收斂,陰氣開始慢慢增長,這時再多吃陰寒食物易損傷脾陽。
趙秋升提醒,秋來“伏”不去,初秋天氣雖有了涼意,但末伏還沒有過去,白天天氣炎熱,而早晚卻比較涼爽。這種早晚溫差大的時候,中暑仍會頻發(fā)。中暑在中醫(yī)上也稱傷暑,有陰陽之分。陽暑是由酷熱造成,暑熱傷人,耗氣傷陰,且暑多夾濕,所以陽暑的主要癥狀為發(fā)燒、渾身困重、出虛汗、腹瀉、頭昏,甚至昏厥、抽搐等。陰暑,中醫(yī)認為是“靜而得之”“避暑乘涼得之”。在暑熱濕盛之時,人體腠理疏松,此時若突然受涼,風寒濕邪便會長驅(qū)直入,從而引發(fā)中暑癥狀,其主要癥狀有腹痛腹瀉、全身酸痛、惡心、發(fā)高燒等。陰暑通常在睡眠、午休和納涼時誘發(fā),過于避熱趨涼、夜間露宿室外、運動勞作后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或快速飲進大量冷飲、睡眠時被電扇強風直吹等,都是致病原因。
記者 孫閻河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