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在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讀懂人類與海洋的關系,在四川大學博物館探源古蜀文明,在中南大學地質博物館里追尋地質報國足跡……一座座高校博物館珍藏著歷史的文明記憶,承載著百年間學術精神的薪火相傳,將信仰的種子播撒在莘莘學子心間。
芙蓉湖畔,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掩映在一片蒼翠中,參觀者絡繹不絕。
它是中國大陸唯一一所集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于一體的高校?撇┪镳^,30多個門類的萬余件藏品,講述著海洋文化、海峽兩岸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深厚內(nèi)涵與歷史聯(lián)系。
“博物館豐富的藏品資源,不僅在提供專業(yè)化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發(fā)揮著獨特作用,更是校園里的‘第二課堂’!睆B門大學檔案館館長兼文博管理中心主任王瑛慧介紹說。
每年新生開學季,數(shù)千名廈大學子走進人類博物館,感受中華文化瑰寶的魅力;博物館開設《四時有趣——廈大文物里的春夏秋冬》等課程,將科普帶進中小學校園,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之美。
豐富的展陳活動,將深邃的文化力量注入學生心間。許多學生從聆聽者變成了講述者。廈門大學世界史專業(yè)研二學生周逸馳是博物館的志愿講解員,“每件文物都是時光的切片,通過了解其中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講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加深了我對所學專業(yè)的理解,增強了文化自信與自豪感”。
千里之外的錦江之畔,四川大學博物館沿江而建。走進這座中國西南地區(qū)建立最早的綜合性博物館,如同翻閱一本打開的西南“百科全書”。
國寶大熊貓標本、戰(zhàn)國虎鈕錞于、彝族武士鎧甲……從一件件文物、一個個動植物標本、一份份珍貴的檔案資料中,可以觀覽瑰麗的西南歷史文化和多彩民族風情,回望老成都的市井生活,探尋橫斷山區(qū)的山川風物與生物多樣性。
“四川大學博物館籌建于1914年,收藏有8萬多件文物、近百萬份動植物標本,其中大多是由川大師生野外采集、考古實踐發(fā)掘的!彼拇ù髮W博物館館長汪東升說,博物館凝結著幾代川大人不懈努力的百年珍藏和日積月累的學術積淀。
展廳一樓,珍貴的葛維漢《漢州發(fā)掘日記》、早期出土的玉器、探溝復原場景和動態(tài)投影,將觀眾帶回三星堆月亮灣遺址首次發(fā)掘的現(xiàn)場。當年,四川大學博物館的前身華西協(xié)合大學古物博物館主持了對三星堆遺址的首次考古科學發(fā)掘,揭開了三星堆考古“一醒驚天下”的序幕。而后,幾代川大師生接力投身三星堆遺址探索,用手中的探鏟、毛刷拂去掩埋時間的塵埃,使古蜀三星堆文明的面貌如拼圖般逐漸清晰。
一件件展品傳遞著薪火賡續(xù),承載著學者們胸懷祖國、勇攀高峰的科學家精神。在自然廳,前來參觀的觀眾駐足于蛙類標本展臺,這是曾在四川大學任教的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奠基人之一劉承釗親手采集的標本。
1973年,73歲的劉承釗帶學生在雅安寶興縣進行野外采集調查后,在日記中寫道:“踏遍青山人未老,愿為祖國獻余年。七三好似三九壯,采得湍蛙著新篇。”劉承釗等老一輩科學家不畏險難、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為川大學子錨定了青春航向。
館藏薈萃,弦歌回響。岳麓山下,湘水之濱,躬身報國的精神代代傳承。
踏入中南大學地質博物館的展廳,仿佛置身我國地質礦產(chǎn)事業(yè)發(fā)展的時光隧道,這里銘刻著中南大學“知行合一”的地質報國密碼。
中南大學地質博物館始建于1952年,前身為中南礦冶學院地質陳列館。在“礦石礦床廳”展區(qū),一系列典型礦床的展品,還原了我國地質工作者在艱苦條件下找尋礦產(chǎn)資源的歷程!安┪镳^既是校內(nèi)相關專業(yè)教育教學的標本室,也是科普知識、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窗口!敝心洗髮W地質工程系負責人孫平賀教授說。
“前輩們手繪地圖記錄的地質數(shù)據(jù)字跡工整、標注細致,能從中體會到他們當時攻堅克難、尋找新礦藏的不易!敝心洗髮W研究生李一凡指著展柜中泛黃的手繪資料感嘆道。
在這里,歷史從未遠去、未來正在書寫。學科史廳里陳列著陳國達、何繼善、李建成等院士的塑像及研究成果,一代代地質人的腳步在這里清晰可見,也為后來者點亮信念火種。聆聽老師們講述中南大學發(fā)現(xiàn)22種新礦物的故事,學子們倍感自豪。
“以陳國達院士命名的陳國達礦,是國際對中國科學家的認可!敝心洗髮W地質工程專業(yè)研究生鄧傳杰表示,“每一種新礦物背后,都有大師們兢兢業(yè)業(yè)、不懈奮斗的科研故事,非常感人。希望通過努力,自己也能為祖國地質勘探作出貢獻!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新華社記者吳曉穎、謝櫻、付敏
![]() |
![]()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在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讀懂人類與海洋的關系,在四川大學博物館探源古蜀文明,在中南大學地質博物館里追尋地質報國足跡……一座座高校博物館珍藏著歷史的文明記憶,承載著百年間學術精神的薪火相傳,將信仰的種子播撒在莘莘學子心間。
芙蓉湖畔,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掩映在一片蒼翠中,參觀者絡繹不絕。
它是中國大陸唯一一所集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于一體的高校?撇┪镳^,30多個門類的萬余件藏品,講述著海洋文化、海峽兩岸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深厚內(nèi)涵與歷史聯(lián)系。
“博物館豐富的藏品資源,不僅在提供專業(yè)化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發(fā)揮著獨特作用,更是校園里的‘第二課堂’。”廈門大學檔案館館長兼文博管理中心主任王瑛慧介紹說。
每年新生開學季,數(shù)千名廈大學子走進人類博物館,感受中華文化瑰寶的魅力;博物館開設《四時有趣——廈大文物里的春夏秋冬》等課程,將科普帶進中小學校園,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之美。
豐富的展陳活動,將深邃的文化力量注入學生心間。許多學生從聆聽者變成了講述者。廈門大學世界史專業(yè)研二學生周逸馳是博物館的志愿講解員,“每件文物都是時光的切片,通過了解其中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講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加深了我對所學專業(yè)的理解,增強了文化自信與自豪感”。
千里之外的錦江之畔,四川大學博物館沿江而建。走進這座中國西南地區(qū)建立最早的綜合性博物館,如同翻閱一本打開的西南“百科全書”。
國寶大熊貓標本、戰(zhàn)國虎鈕錞于、彝族武士鎧甲……從一件件文物、一個個動植物標本、一份份珍貴的檔案資料中,可以觀覽瑰麗的西南歷史文化和多彩民族風情,回望老成都的市井生活,探尋橫斷山區(qū)的山川風物與生物多樣性。
“四川大學博物館籌建于1914年,收藏有8萬多件文物、近百萬份動植物標本,其中大多是由川大師生野外采集、考古實踐發(fā)掘的。”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汪東升說,博物館凝結著幾代川大人不懈努力的百年珍藏和日積月累的學術積淀。
展廳一樓,珍貴的葛維漢《漢州發(fā)掘日記》、早期出土的玉器、探溝復原場景和動態(tài)投影,將觀眾帶回三星堆月亮灣遺址首次發(fā)掘的現(xiàn)場。當年,四川大學博物館的前身華西協(xié)合大學古物博物館主持了對三星堆遺址的首次考古科學發(fā)掘,揭開了三星堆考古“一醒驚天下”的序幕。而后,幾代川大師生接力投身三星堆遺址探索,用手中的探鏟、毛刷拂去掩埋時間的塵埃,使古蜀三星堆文明的面貌如拼圖般逐漸清晰。
一件件展品傳遞著薪火賡續(xù),承載著學者們胸懷祖國、勇攀高峰的科學家精神。在自然廳,前來參觀的觀眾駐足于蛙類標本展臺,這是曾在四川大學任教的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奠基人之一劉承釗親手采集的標本。
1973年,73歲的劉承釗帶學生在雅安寶興縣進行野外采集調查后,在日記中寫道:“踏遍青山人未老,愿為祖國獻余年。七三好似三九壯,采得湍蛙著新篇!眲⒊嗅摰壤弦惠吙茖W家不畏險難、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為川大學子錨定了青春航向。
館藏薈萃,弦歌回響。岳麓山下,湘水之濱,躬身報國的精神代代傳承。
踏入中南大學地質博物館的展廳,仿佛置身我國地質礦產(chǎn)事業(yè)發(fā)展的時光隧道,這里銘刻著中南大學“知行合一”的地質報國密碼。
中南大學地質博物館始建于1952年,前身為中南礦冶學院地質陳列館。在“礦石礦床廳”展區(qū),一系列典型礦床的展品,還原了我國地質工作者在艱苦條件下找尋礦產(chǎn)資源的歷程!安┪镳^既是校內(nèi)相關專業(yè)教育教學的標本室,也是科普知識、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窗口!敝心洗髮W地質工程系負責人孫平賀教授說。
“前輩們手繪地圖記錄的地質數(shù)據(jù)字跡工整、標注細致,能從中體會到他們當時攻堅克難、尋找新礦藏的不易!敝心洗髮W研究生李一凡指著展柜中泛黃的手繪資料感嘆道。
在這里,歷史從未遠去、未來正在書寫。學科史廳里陳列著陳國達、何繼善、李建成等院士的塑像及研究成果,一代代地質人的腳步在這里清晰可見,也為后來者點亮信念火種。聆聽老師們講述中南大學發(fā)現(xiàn)22種新礦物的故事,學子們倍感自豪。
“以陳國達院士命名的陳國達礦,是國際對中國科學家的認可!敝心洗髮W地質工程專業(yè)研究生鄧傳杰表示,“每一種新礦物背后,都有大師們兢兢業(yè)業(yè)、不懈奮斗的科研故事,非常感人。希望通過努力,自己也能為祖國地質勘探作出貢獻!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新華社記者吳曉穎、謝櫻、付敏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