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新華社濟南11月17日電 題:山東東營:河海交匯的濕地之城
新華社記者袁敏
九曲黃河奔涌5000余公里,在渤海之濱奔流入海。黃河攜帶泥沙淤積而成的黃河三角洲,是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孕育出山東東營這座生機盎然的城市。
作為黃河與渤海相擁的“生態(tài)明珠”,東營坐擁4567平方公里濕地,濕地率達41.6%,是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2024年,黃河口候鳥棲息地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讓這座河海之城的生態(tài)價值享譽全球。
秋冬季節(jié),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時間仿佛以更舒緩的節(jié)奏流淌。水網(wǎng)密布,碧波蕩漾,無垠的蘆葦蕩向天際延伸,紅艷艷的鹽地堿蓬宛若“迎賓紅毯”。成群的候鳥列隊整齊飛過,形成的“鳥浪”讓人恍惚間看到了另一片海洋。
這里橫跨東亞—澳大利西亞和環(huán)西太平洋2條鳥類遷徙路線,是候鳥遷徙的咽喉要道,共有野生動物1633種、植物685種。每年有超過200種候鳥在此繁殖、遷徙停歇和越冬,其中34種候鳥為全球受威脅物種。
人與鳥共同見證這片土地的滄海桑田。
在黃河入海口的碼頭上船,乘船1個小時左右就能到達河海交匯處。渾黃的河水裹挾著泥沙,和藍色的海水相互沖擊,形成一條涇渭分明的分界線,成為這里的標志性景觀!皠偛盼覀兩洗拇a頭,30多年前還是一片汪洋!贝L張武遠說。
作為退海之地,黃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區(qū)土地鹽堿化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1988年我剛?cè)胝,這里還是白茫茫的鹽堿地,荒草叢生、漫天黃沙。”保護區(qū)黃河口管理站高級工程師張希濤說。
近年來,保護區(qū)實施生態(tài)補水工程,近3年累計補水超5.2億立方米,清理互花米草13.1萬畝,恢復鹽地堿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萬畝,新增淡水濕地7.4萬畝。如今,保護區(qū)內(nèi)自然植被覆蓋率已達55.1%,成為中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qū)。
在位于東營市區(qū)的明潭公園,一只編號159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鹮成了市民的“鳥友”。2024年10月,這只身體雪白、面部鮮紅、嘴巴又尖又長的“鳥中大熊貓”,由保護區(qū)野化放歸,不久后飛至這里“安家落戶”。
明潭公園環(huán)境安靜,種植著大量水生植物,生長著櫻花、玉蘭、海棠等40多種喬灌木。迂回曲折的林中小徑、高低起伏的山坡綠地,適合朱鹮夜宿棲息,也能滿足覓食需要。
朱鹮在城市公園安居,得益于東營“濕地潤城、綠道連城、公園融城”的實踐。作為勝利油田主產(chǎn)區(qū),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沒有在資源與發(fā)展、保護與開發(fā)之間做簡單的二選一,而是走出了一條“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的共生之路。
漫步東營,你能看到這樣的景象:黃河文化公園、清風湖濕地公園等景觀串聯(lián)成網(wǎng),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5.84平方米;濕地公園里,野鴨在抽油機旁的池塘中悠閑覓食;居民小區(qū)里,“油不落地,氣不上天,水不外排,噪聲不超標”的采油技術(shù)突破,讓抽油機成了居民習以為常的“鄰居”……
當陽光灑在無邊的蘆葦蕩上,當成千上萬的候鳥奔赴于此,當濕地的溫潤氣息彌漫整個城市,東營這座河海交匯的濕地之城,揭示著城市與自然關(guān)系的另一種可能:城市不一定是自然的對立面,也可以成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一座座現(xiàn)代化城市建筑倒映在濕地水面上,正與天空中的鳥群一起譜寫和諧優(yōu)美的“交響樂”。
![]() |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
新華社濟南11月17日電 題:山東東營:河海交匯的濕地之城
新華社記者袁敏
九曲黃河奔涌5000余公里,在渤海之濱奔流入海。黃河攜帶泥沙淤積而成的黃河三角洲,是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孕育出山東東營這座生機盎然的城市。
作為黃河與渤海相擁的“生態(tài)明珠”,東營坐擁4567平方公里濕地,濕地率達41.6%,是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2024年,黃河口候鳥棲息地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讓這座河海之城的生態(tài)價值享譽全球。
秋冬季節(jié),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時間仿佛以更舒緩的節(jié)奏流淌。水網(wǎng)密布,碧波蕩漾,無垠的蘆葦蕩向天際延伸,紅艷艷的鹽地堿蓬宛若“迎賓紅毯”。成群的候鳥列隊整齊飛過,形成的“鳥浪”讓人恍惚間看到了另一片海洋。
這里橫跨東亞—澳大利西亞和環(huán)西太平洋2條鳥類遷徙路線,是候鳥遷徙的咽喉要道,共有野生動物1633種、植物685種。每年有超過200種候鳥在此繁殖、遷徙停歇和越冬,其中34種候鳥為全球受威脅物種。
人與鳥共同見證這片土地的滄海桑田。
在黃河入海口的碼頭上船,乘船1個小時左右就能到達河海交匯處。渾黃的河水裹挾著泥沙,和藍色的海水相互沖擊,形成一條涇渭分明的分界線,成為這里的標志性景觀!皠偛盼覀兩洗拇a頭,30多年前還是一片汪洋!贝L張武遠說。
作為退海之地,黃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區(qū)土地鹽堿化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1988年我剛?cè)胝,這里還是白茫茫的鹽堿地,荒草叢生、漫天黃沙!北Wo區(qū)黃河口管理站高級工程師張希濤說。
近年來,保護區(qū)實施生態(tài)補水工程,近3年累計補水超5.2億立方米,清理互花米草13.1萬畝,恢復鹽地堿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萬畝,新增淡水濕地7.4萬畝。如今,保護區(qū)內(nèi)自然植被覆蓋率已達55.1%,成為中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qū)。
在位于東營市區(qū)的明潭公園,一只編號159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鹮成了市民的“鳥友”。2024年10月,這只身體雪白、面部鮮紅、嘴巴又尖又長的“鳥中大熊貓”,由保護區(qū)野化放歸,不久后飛至這里“安家落戶”。
明潭公園環(huán)境安靜,種植著大量水生植物,生長著櫻花、玉蘭、海棠等40多種喬灌木。迂回曲折的林中小徑、高低起伏的山坡綠地,適合朱鹮夜宿棲息,也能滿足覓食需要。
朱鹮在城市公園安居,得益于東營“濕地潤城、綠道連城、公園融城”的實踐。作為勝利油田主產(chǎn)區(qū),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沒有在資源與發(fā)展、保護與開發(fā)之間做簡單的二選一,而是走出了一條“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的共生之路。
漫步東營,你能看到這樣的景象:黃河文化公園、清風湖濕地公園等景觀串聯(lián)成網(wǎng),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5.84平方米;濕地公園里,野鴨在抽油機旁的池塘中悠閑覓食;居民小區(qū)里,“油不落地,氣不上天,水不外排,噪聲不超標”的采油技術(shù)突破,讓抽油機成了居民習以為常的“鄰居”……
當陽光灑在無邊的蘆葦蕩上,當成千上萬的候鳥奔赴于此,當濕地的溫潤氣息彌漫整個城市,東營這座河海交匯的濕地之城,揭示著城市與自然關(guān)系的另一種可能:城市不一定是自然的對立面,也可以成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一座座現(xiàn)代化城市建筑倒映在濕地水面上,正與天空中的鳥群一起譜寫和諧優(yōu)美的“交響樂”。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