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們在聽導游講解。人民網(wǎng)記者 王佩攝
8月的伊河畔,暑氣蒸騰,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前卻涌動著青春的熱潮。一群學生正圍著講解員,仰頭凝視盧舍那大佛的微笑,聽她講述武則天捐資造像的歷史傳奇!胺鹣竦囊录y線條像流水一樣,唐代工匠的審美真的太棒了!”來自鄭州的中學生李雨桐的驚嘆聲,道出了這個夏天無數(shù)青少年在龍門石窟研學的共同感受。

學生參觀盧舍那大佛。人民網(wǎng)記者 尚明楨攝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龍門石窟今年暑期成為研學界“頂流”。據(jù)龍門石窟研究院統(tǒng)計,截至8月初,景區(qū)已接待研學團隊60余批次,同比增長42.11%。
在賓陽中洞的研學現(xiàn)場,洛陽師范學院的師生們正帶領學生測量北魏造像的比例!皬奈饔蜿恿_風格到中原審美,這些佛像就是活的文化融合史!睅ш犂蠋熤钢蛔鸱鹣竦囊嘛椪f,這樣的實踐課已納入高校選修課。在文物修復體驗區(qū),小學生們正用特制膠水拼接瓦當殘片,這里正是《塵封石刻真容再現(xiàn)》課程的實踐現(xiàn)場,類似的還有《魏唐神韻泥塑金剛》《彩繪紋樣魚躍龍門》等10門特色課程,涵蓋泥塑、彩繪、拓印等多元形式,讓青少年在動手實踐中觸摸歷史。
“我們始終堅持保護第一,運用先進科技提升保護水平,在深化學術研究和價值挖掘的同時,做好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積極推動文旅融合發(fā)展!饼堥T石窟研究院黨委書記余杰的話,道出了研學熱背后的發(fā)展理念。沿著精心設計的研學路線,學員們從初唐石窟藝術代表潛溪寺出發(fā),觀察佛像造型從北魏向唐代過渡的特征;步入賓陽三洞,北魏時期的中洞與唐代補鑿洞窟形成鮮明對比,讓學生直觀感受朝代更迭對藝術風格的重塑。這種跨越朝代的歷史變遷探究,正是龍門石窟作為多學科研學基地的獨特優(yōu)勢——精美的雕刻、多樣的窟龕、眾多的碑刻題記,使其成為歷史、藝術、地理等學科融合的天然課堂。
數(shù)字化保護成果也正轉化為生動的研學資源!翱炜!這尊菩薩像‘補’好啦!”龍門石窟研究院的展廳里,小學生們睜大眼睛,看著殘缺的菩薩像在現(xiàn)代技術的加持下重現(xiàn)往昔神采。3D打印的復制品就在手邊,輕輕一碰,冰涼的觸感像在跟千年前的工匠對話。
“原來這些散落在各地的碎片,能靠數(shù)字技術‘拼’起來呀!”孩子們興奮地說。研學老師笑著補充:“科技讓老祖宗的寶貝煥發(fā)新光彩,還能好好傳下去呢!”孩子們點點頭,小臉上滿是對文化與科技的好奇。
研學不僅面向青少年,更涵蓋深度文化體驗。針對成人研學需求,龍門石窟開放21個特窟,由專業(yè)研究人員組成的專家團帶領學員近距離鑒賞石窟藝術。
在石窟保護現(xiàn)場,還有另一群“特殊學員”。國家文物局主辦的石窟保護研修班學員,跟著工程師學習用紅外技術監(jiān)測巖體滲水。據(jù)了解,龍門石窟已為全國培養(yǎng)60余名石窟保護人才,其“保護—研究—教育”模式被寫入國家文物局培訓教材。
夕陽為盧舍那大佛鍍上金邊,研學團隊的孩子們正集體創(chuàng)作《龍門文化長卷》。當最后一筆落下,伊河的波光與石刻的千年滄桑交相輝映。這個夏天,龍門石窟用研學之旅證明:最生動的課堂,永遠在歷史現(xiàn)場。(尚明楨、王佩、宋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