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征“咱爸咱媽”的故事
新聞中心首頁
■我們期待什么樣的故事
1.身邊達人·閃光點:
堅持科學鍛煉(太極拳、健步走、廣場舞等),身心越來越棒的故事。
懂得合理搭配飲食,吃出健康、吃出長壽的“廚房智慧”。
樂觀豁達,成功管理“三高”等慢性病的“抗病達人”的經(jīng)驗之談。
熱心腸,在社區(qū)、鄰里間發(fā)揮余熱,老有所為的暖心事跡。
活到老學到老,玩轉(zhuǎn)手機、學習新技能、培養(yǎng)新愛好,保持大腦年輕態(tài)的“學習之星”。
家庭和睦、兒孫孝順、朋友眾多,樂享天倫的幸福秘訣。
科學看待保健品,不盲從、不輕信謠言的理性消費故事。
2.警鐘長鳴·避誤區(qū):
過度節(jié)儉(如常吃剩菜、不舍得用取暖、制冷設備)影響健康的真實教訓。
輕信“偏方”“神藥”,耽誤正規(guī)治療的遺憾經(jīng)歷。
不良生活習慣(吸煙過量、貪杯、熬夜打牌等)帶來的危害。
過于依賴保健品,忽視日常飲食和必要醫(yī)療的誤區(qū)。
鍛煉方法不當導致身體受傷的案例。
不慎落入電信詐騙、理財陷阱,造成財產(chǎn)損失的經(jīng)歷(提醒他人)。
小病不注意,拖成大問題的深刻教訓。
情緒低落、不愛交往,影響身心健康的反面例子。
重要提示:反面案例投稿時,請務必隱去老人真實姓名和具體住址,可用“張大爺”“李阿姨”“家住××區(qū)”等代替,保護隱私。我們重在剖析問題、提供警示,而非曝光個人。
■誰能投稿
“咱爸咱媽”本人:歡迎您親自講述自己的精彩故事或心得體會。
子女、孫輩:分享您眼中父母、祖父母的感人故事和值得學習的習慣(或需要警惕的教訓)。
親朋好友、街坊鄰居:說說您身邊讓您敬佩或心疼的老伙計、老街坊。
社區(qū)工作者、養(yǎng)老機構人員:分享您在服務老人過程中觀察到的典型事例。
所有關心老年生活的熱心焦作市民。
■稿件要求
真實可信:故事必須發(fā)生在焦作本地(或主人公是焦作老人),真人真事,拒絕虛構。
具體生動:有人物、有情節(jié)、有細節(jié)。請描述清楚習慣是怎么養(yǎng)成的?堅持了多久?帶來了什么結果(好的或壞的)?語言樸實自然,講好“咱家”的故事。
聚焦習慣與健康:核心圍繞老人的生活習慣(好習慣或不良習慣)及其對身心健康、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
字數(shù)建議:1200字左右為宜,把事情說清楚、講明白最重要。
投稿人信息:請寫明您的姓名、聯(lián)系電話(方便聯(lián)系)以及您和故事主人公的關系(可選)。
■如何投稿
1.寫下來,寄給我們:
郵寄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號報業(yè)國貿(mào)大廈《焦作晚報》編輯部《咱爸咱媽》欄目組收(郵編:454000)。
請在信封上注明《咱爸咱媽》投稿。
2.發(fā)電子郵件:
專屬郵箱:jzwbwq@163.com。
郵件主題請寫:《咱爸咱媽》投稿+您的姓名。
3.講給我們聽(口述):
如果您不擅長寫作,歡迎撥打我們的熱線電話(0391)3909990,預約記者耐心聆聽您的講述并記錄整理。
您的參與,意義非凡!
一個故事,一分心意。您分享的不僅是“咱爸咱媽”的點滴,更是關乎萬千焦作老人健康幸福的寶貴經(jīng)驗。讓我們攜手,用真實的故事傳遞溫暖與智慧,用身邊的榜樣照亮健康之路,用善意的提醒避開生活誤區(qū),共同為“咱爸咱媽”營造一個更科學、更快樂、更有品質(zhì)的晚年生活。
講述身邊故事,引領健康生活!《咱爸咱媽》欄目,期待您的參與!
總值班:陳 彬 |
統(tǒng)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蔡 歡 |
編 輯:李潤生 |
校 對:馬 麗 |
![]() |
![]()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我們期待什么樣的故事
1.身邊達人·閃光點:
堅持科學鍛煉(太極拳、健步走、廣場舞等),身心越來越棒的故事。
懂得合理搭配飲食,吃出健康、吃出長壽的“廚房智慧”。
樂觀豁達,成功管理“三高”等慢性病的“抗病達人”的經(jīng)驗之談。
熱心腸,在社區(qū)、鄰里間發(fā)揮余熱,老有所為的暖心事跡。
活到老學到老,玩轉(zhuǎn)手機、學習新技能、培養(yǎng)新愛好,保持大腦年輕態(tài)的“學習之星”。
家庭和睦、兒孫孝順、朋友眾多,樂享天倫的幸福秘訣。
科學看待保健品,不盲從、不輕信謠言的理性消費故事。
2.警鐘長鳴·避誤區(qū):
過度節(jié)儉(如常吃剩菜、不舍得用取暖、制冷設備)影響健康的真實教訓。
輕信“偏方”“神藥”,耽誤正規(guī)治療的遺憾經(jīng)歷。
不良生活習慣(吸煙過量、貪杯、熬夜打牌等)帶來的危害。
過于依賴保健品,忽視日常飲食和必要醫(yī)療的誤區(qū)。
鍛煉方法不當導致身體受傷的案例。
不慎落入電信詐騙、理財陷阱,造成財產(chǎn)損失的經(jīng)歷(提醒他人)。
小病不注意,拖成大問題的深刻教訓。
情緒低落、不愛交往,影響身心健康的反面例子。
重要提示:反面案例投稿時,請務必隱去老人真實姓名和具體住址,可用“張大爺”“李阿姨”“家住××區(qū)”等代替,保護隱私。我們重在剖析問題、提供警示,而非曝光個人。
■誰能投稿
“咱爸咱媽”本人:歡迎您親自講述自己的精彩故事或心得體會。
子女、孫輩:分享您眼中父母、祖父母的感人故事和值得學習的習慣(或需要警惕的教訓)。
親朋好友、街坊鄰居:說說您身邊讓您敬佩或心疼的老伙計、老街坊。
社區(qū)工作者、養(yǎng)老機構人員:分享您在服務老人過程中觀察到的典型事例。
所有關心老年生活的熱心焦作市民。
■稿件要求
真實可信:故事必須發(fā)生在焦作本地(或主人公是焦作老人),真人真事,拒絕虛構。
具體生動:有人物、有情節(jié)、有細節(jié)。請描述清楚習慣是怎么養(yǎng)成的?堅持了多久?帶來了什么結果(好的或壞的)?語言樸實自然,講好“咱家”的故事。
聚焦習慣與健康:核心圍繞老人的生活習慣(好習慣或不良習慣)及其對身心健康、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
字數(shù)建議:1200字左右為宜,把事情說清楚、講明白最重要。
投稿人信息:請寫明您的姓名、聯(lián)系電話(方便聯(lián)系)以及您和故事主人公的關系(可選)。
■如何投稿
1.寫下來,寄給我們:
郵寄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號報業(yè)國貿(mào)大廈《焦作晚報》編輯部《咱爸咱媽》欄目組收(郵編:454000)。
請在信封上注明《咱爸咱媽》投稿。
2.發(fā)電子郵件:
專屬郵箱:jzwbwq@163.com。
郵件主題請寫:《咱爸咱媽》投稿+您的姓名。
3.講給我們聽(口述):
如果您不擅長寫作,歡迎撥打我們的熱線電話(0391)3909990,預約記者耐心聆聽您的講述并記錄整理。
您的參與,意義非凡!
一個故事,一分心意。您分享的不僅是“咱爸咱媽”的點滴,更是關乎萬千焦作老人健康幸福的寶貴經(jīng)驗。讓我們攜手,用真實的故事傳遞溫暖與智慧,用身邊的榜樣照亮健康之路,用善意的提醒避開生活誤區(qū),共同為“咱爸咱媽”營造一個更科學、更快樂、更有品質(zhì)的晚年生活。
講述身邊故事,引領健康生活!《咱爸咱媽》欄目,期待您的參與!
總值班:陳 彬 |
統(tǒng)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蔡 歡 |
編 輯:李潤生 |
!Γ厚R 麗 |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