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上圖 花生之鄉(xiāng)武陟三陽鄉(xiāng)的收花生場景。
記者 王學典 攝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無論走多遠,故鄉(xiāng)風物都是解游子鄉(xiāng)愁的密鑰。焦作文脈悠長,截至目前,已有22人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更有一位茅盾文學獎得主。焦作籍或扎根焦作的作家,擅長以文學之筆描摹家鄉(xiāng)風物,近年來諸多作品登上《人民日報》大地副刊,讓焦作風物在全國讀者心中留下鮮活印記。今日,我們一同盤點這些見于國家級媒體副刊的焦作風物,聆聽文字背后的鄉(xiāng)土故事。
溫縣靈棗:甜潤里藏著風骨
“妹妹從河南溫縣老家來看我,帶來了一提兜大棗,說這是從咱家樹上新摘的。我吃了幾顆,果然好吃,脆生、甘甜。吃著棗,想起了老家的棗樹。”10月13日,《人民日報》大地副刊刊登了溫縣籍知名人士樊希安的深情散文《老家的棗樹》。
文章講述了溫縣老家棗樹承載的美好記憶:“我家的4棵棗樹,結的果實各不相同,有大有小,形狀各異。磨房前那棵樹結的棗小,叫‘靈棗’,不知是不是靈寶小棗的簡稱。最老的那棵棗樹結的棗叫‘糠不蛋’,個頭稍大,吃起來酥口。家里棗樹上的果實,除了自家食用,大部分送給親友鄰里。鮮棗之外,還會晾干留存,過年過節(jié)時用來蒸饃——做棗糕、蒸棗山,花樣翻新,既好吃又好看。在大饅頭頂上鑲一顆紅棗,紅艷艷的,一下子給饅頭提了神。”
“棗樹樹枝上長有刺,我們老家叫‘刺疙針’,扎到人也很疼。既有甜美的果實,又有自己的鋒芒,這就是棗樹的性格!蔽恼陆Y尾的點睛之筆,道出了棗樹的精神特質(zhì)。
樊希安是溫縣黃莊鎮(zhèn)西韓村人,吉林大學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他在接受家鄉(xiāng)媒體采訪時表示:“溫縣走出了很多名人,從他們身上都能看到奮斗精神。溫縣文化底蘊深厚,是司馬懿故里、太極拳發(fā)源地,孔子七十二賢徒之一的卜子夏也是溫縣人。溫縣人除了奮斗精神,還有崇文尚學、傳承古溫文化的精神,從溫縣走出去的人,身上都帶著一股文氣。”
孟州花生:沙地沃土的饋贈
“太行山與黃河將一方沃土攬入懷中,造就了懷川平原。站在河南孟州境內(nèi)的黃河堤防處遠望,黃河奔騰不息,整齊堅固的大堤一路跟隨。雖已至深秋,大堤兩岸依舊林草豐茂。黃河故道的沙地上,一眼望去,滿是綠茫茫的花生秧。”
2024年12月2日,博愛作家張君燕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發(fā)表散文,用溫婉筆墨為家鄉(xiāng)沙地花生“立傳”。
文章中寫道:“這便是沙地花生。沙地松軟、暄騰,花生盡可以放開拳腳,奮力向下扎根,結出飽滿、碩大的果實。沙地漏水漏肥,花生卻不怕,它有幫手——根瘤菌能為它供應營養(yǎng)成分。當然花生也不小氣,會慷慨地滿足根瘤菌的需求。兩者合作共贏,使得花生在沙地上長得旺盛蓬勃,大放異彩!
“安排這一切的莊稼人從不爭功。在他們看來,因地制宜是本分;ㄉ鷧s懂得感恩,用豐產(chǎn)回報莊稼人。一個默默付出,一個知恩圖報,雙向奔赴的情感總是令人欣喜。廣袤的黃河灘沙地上,莊稼人埋頭拔出花生,一排排連枝帶葉擺放成列;花生安靜地躺在陽光下,感受輕風的吹拂,等待被莊稼人帶回家!
沙地花生究竟有多美味?張君燕在文中細致描。骸皠偝鐾恋幕ㄉr嫩無比,脆生生、甜滋滋,乳白的濃汁在唇齒間迸發(fā)。田間勞作時吃上幾顆,生津解渴,疲憊頓消。老輩人尤喜食生花生,認為能養(yǎng)胃、補氣血。年過七旬的王大娘頭發(fā)烏黑濃密,她頗為自得地宣稱這是食用生花生的功勞。新鮮花生用水煮也能最大程度保持本味,放點鹽、花椒、八角,剛煮出來吃的是鮮甜;泡上一晚,吃的就是咸香。佐以一杯小酒,有滋有味,再愜意不過!
沙地花生不僅好吃,更是“渾身是寶”!耙幌蜈s早的二大爺,早已把摘好的花生晾曬在院子里。花生秧喂給家里養(yǎng)的幾只羊,曬干的花生用來榨油,綠色健康。榨過油的油餅曬一曬,能當肥料,也是極好的飼料。沙地花生渾身是寶,給莊稼人帶來的收益更是不少!獢R以前,這日子咱是想都不敢想。 鬆攺牡厣献テ鹨话鸦ㄉ,剝開一粒放進嘴里,慢慢咀嚼。”張君燕的文字充滿生活氣息。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歷史上黃河決口頻繁,改道時有發(fā)生。擺脫束縛的黃河來到懷川平原后,也曾一度帶來難以治理的河患。千百年來,黃河岸邊留下了無數(shù)治黃英雄嘔心瀝血的身影,飄蕩著黃河號子鏗鏘有力的回響。新中國成立以來,懷川人民治黃取得巨大成就,古代“三年一決口,十年一改道”的黃河,在這里已化為福祉與安瀾。
“溫柔、安寧的黃河,滋養(yǎng)出一顆顆飽滿的沙地花生。望著花生殼,便會想起二大爺?shù)哪,那每一道褶皺里都溢滿了笑。”文章結尾的溫情描寫,讓讀者感受到鄉(xiāng)土生活的美好。
昨日,張君燕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家都有一個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是創(chuàng)作的原始動力。我特別喜歡寫故鄉(xiāng)風物,筆下不僅有沙地花生,還有‘春山的生機與活力’‘仲夏流螢’,故鄉(xiāng)風物是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
鄉(xiāng)土焦作: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
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登上《人民日報》副刊的焦作元素還有很多,大到一個村莊,小到一朵指甲草花,都在文字中散發(fā)著獨特魅力,令人怦然心動。
為何作家們對故鄉(xiāng)及故鄉(xiāng)風物情有獨鐘?正如作家喬葉在《人民日報》發(fā)表的文章中所說:“對鄉(xiāng)村及鄉(xiāng)土文學的認識和理解,于我而言也有一個漫長的發(fā)酵過程。在河南文學的譜系中,鄉(xiāng)土文學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粗略盤點這些年的作品,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居然有那么多篇都是故鄉(xiāng)在場的證明,其中的典型例證就是《最慢的是活著》。這是我迄今為止最有讀者緣的中篇小說,自發(fā)表以來,獲得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nèi)的7個獎項,不斷被再版,陸續(xù)已有8個版本。這促使我思考這部小說為什么受到歡迎。小說寫的是‘我’和奶奶的故事,祖孫情感固然是一種很基本的共通情感,但讀者顯然更被文本中的奶奶打動。而奶奶不過是個最普通的鄉(xiāng)村老太太——鄉(xiāng)村,我找到了這個關鍵詞,由此開始重新認識鄉(xiāng)土的力量。這種力量如此深沉,如此熾熱,和小說中的奶奶一樣,最恒常、最穩(wěn)定,也最讓我們信任和心安!
“我已越來越深刻地領悟到:故鄉(xiāng)就是我命中注定的文學基因,我就是這塊文學土地的莊稼。而這個故鄉(xiāng),這個歷盡滄桑的故鄉(xiāng),這個在歷史的風云激蕩中既古老又年輕的故鄉(xiāng),這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織的故鄉(xiāng),她在漫長的歲月中結晶沉淀出來的厚重的情感記憶和文化縱深,她元氣淋漓的現(xiàn)場感、城鄉(xiāng)混合疊加的復雜經(jīng)驗和豐富寬闊的時代性,意味著文學書寫的無限可能——這文學方生方長,常寫常新!眴倘~的這番感悟,正是所有焦作作家共同的心聲。
記者 趙改玲
總值班:胡培軍 |
統(tǒng)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馬允安 |
編 輯:劉 佳 |
校 對:馬 麗 |
![]() |
![]()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上圖 花生之鄉(xiāng)武陟三陽鄉(xiāng)的收花生場景。
記者 王學典 攝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無論走多遠,故鄉(xiāng)風物都是解游子鄉(xiāng)愁的密鑰。焦作文脈悠長,截至目前,已有22人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更有一位茅盾文學獎得主。焦作籍或扎根焦作的作家,擅長以文學之筆描摹家鄉(xiāng)風物,近年來諸多作品登上《人民日報》大地副刊,讓焦作風物在全國讀者心中留下鮮活印記。今日,我們一同盤點這些見于國家級媒體副刊的焦作風物,聆聽文字背后的鄉(xiāng)土故事。
溫縣靈棗:甜潤里藏著風骨
“妹妹從河南溫縣老家來看我,帶來了一提兜大棗,說這是從咱家樹上新摘的。我吃了幾顆,果然好吃,脆生、甘甜。吃著棗,想起了老家的棗樹。”10月13日,《人民日報》大地副刊刊登了溫縣籍知名人士樊希安的深情散文《老家的棗樹》。
文章講述了溫縣老家棗樹承載的美好記憶:“我家的4棵棗樹,結的果實各不相同,有大有小,形狀各異。磨房前那棵樹結的棗小,叫‘靈棗’,不知是不是靈寶小棗的簡稱。最老的那棵棗樹結的棗叫‘糠不蛋’,個頭稍大,吃起來酥口。家里棗樹上的果實,除了自家食用,大部分送給親友鄰里。鮮棗之外,還會晾干留存,過年過節(jié)時用來蒸饃——做棗糕、蒸棗山,花樣翻新,既好吃又好看。在大饅頭頂上鑲一顆紅棗,紅艷艷的,一下子給饅頭提了神。”
“棗樹樹枝上長有刺,我們老家叫‘刺疙針’,扎到人也很疼。既有甜美的果實,又有自己的鋒芒,這就是棗樹的性格。”文章結尾的點睛之筆,道出了棗樹的精神特質(zhì)。
樊希安是溫縣黃莊鎮(zhèn)西韓村人,吉林大學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他在接受家鄉(xiāng)媒體采訪時表示:“溫縣走出了很多名人,從他們身上都能看到奮斗精神。溫縣文化底蘊深厚,是司馬懿故里、太極拳發(fā)源地,孔子七十二賢徒之一的卜子夏也是溫縣人。溫縣人除了奮斗精神,還有崇文尚學、傳承古溫文化的精神,從溫縣走出去的人,身上都帶著一股文氣。”
孟州花生:沙地沃土的饋贈
“太行山與黃河將一方沃土攬入懷中,造就了懷川平原。站在河南孟州境內(nèi)的黃河堤防處遠望,黃河奔騰不息,整齊堅固的大堤一路跟隨。雖已至深秋,大堤兩岸依舊林草豐茂。黃河故道的沙地上,一眼望去,滿是綠茫茫的花生秧!
2024年12月2日,博愛作家張君燕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發(fā)表散文,用溫婉筆墨為家鄉(xiāng)沙地花生“立傳”。
文章中寫道:“這便是沙地花生。沙地松軟、暄騰,花生盡可以放開拳腳,奮力向下扎根,結出飽滿、碩大的果實。沙地漏水漏肥,花生卻不怕,它有幫手——根瘤菌能為它供應營養(yǎng)成分。當然花生也不小氣,會慷慨地滿足根瘤菌的需求。兩者合作共贏,使得花生在沙地上長得旺盛蓬勃,大放異彩!
“安排這一切的莊稼人從不爭功。在他們看來,因地制宜是本分;ㄉ鷧s懂得感恩,用豐產(chǎn)回報莊稼人。一個默默付出,一個知恩圖報,雙向奔赴的情感總是令人欣喜。廣袤的黃河灘沙地上,莊稼人埋頭拔出花生,一排排連枝帶葉擺放成列;花生安靜地躺在陽光下,感受輕風的吹拂,等待被莊稼人帶回家。”
沙地花生究竟有多美味?張君燕在文中細致描摹:“剛出土的花生鮮嫩無比,脆生生、甜滋滋,乳白的濃汁在唇齒間迸發(fā)。田間勞作時吃上幾顆,生津解渴,疲憊頓消。老輩人尤喜食生花生,認為能養(yǎng)胃、補氣血。年過七旬的王大娘頭發(fā)烏黑濃密,她頗為自得地宣稱這是食用生花生的功勞。新鮮花生用水煮也能最大程度保持本味,放點鹽、花椒、八角,剛煮出來吃的是鮮甜;泡上一晚,吃的就是咸香。佐以一杯小酒,有滋有味,再愜意不過!
沙地花生不僅好吃,更是“渾身是寶”!耙幌蜈s早的二大爺,早已把摘好的花生晾曬在院子里;ㄉ砦菇o家里養(yǎng)的幾只羊,曬干的花生用來榨油,綠色健康。榨過油的油餅曬一曬,能當肥料,也是極好的飼料。沙地花生渾身是寶,給莊稼人帶來的收益更是不少!獢R以前,這日子咱是想都不敢想!’二大爺從地上抓起一把花生,剝開一粒放進嘴里,慢慢咀嚼。”張君燕的文字充滿生活氣息。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歷史上黃河決口頻繁,改道時有發(fā)生。擺脫束縛的黃河來到懷川平原后,也曾一度帶來難以治理的河患。千百年來,黃河岸邊留下了無數(shù)治黃英雄嘔心瀝血的身影,飄蕩著黃河號子鏗鏘有力的回響。新中國成立以來,懷川人民治黃取得巨大成就,古代“三年一決口,十年一改道”的黃河,在這里已化為福祉與安瀾。
“溫柔、安寧的黃河,滋養(yǎng)出一顆顆飽滿的沙地花生。望著花生殼,便會想起二大爺?shù)哪,那每一道褶皺里都溢滿了笑!蔽恼陆Y尾的溫情描寫,讓讀者感受到鄉(xiāng)土生活的美好。
昨日,張君燕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家都有一個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是創(chuàng)作的原始動力。我特別喜歡寫故鄉(xiāng)風物,筆下不僅有沙地花生,還有‘春山的生機與活力’‘仲夏流螢’,故鄉(xiāng)風物是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
鄉(xiāng)土焦作: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
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登上《人民日報》副刊的焦作元素還有很多,大到一個村莊,小到一朵指甲草花,都在文字中散發(fā)著獨特魅力,令人怦然心動。
為何作家們對故鄉(xiāng)及故鄉(xiāng)風物情有獨鐘?正如作家喬葉在《人民日報》發(fā)表的文章中所說:“對鄉(xiāng)村及鄉(xiāng)土文學的認識和理解,于我而言也有一個漫長的發(fā)酵過程。在河南文學的譜系中,鄉(xiāng)土文學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粗略盤點這些年的作品,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居然有那么多篇都是故鄉(xiāng)在場的證明,其中的典型例證就是《最慢的是活著》。這是我迄今為止最有讀者緣的中篇小說,自發(fā)表以來,獲得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nèi)的7個獎項,不斷被再版,陸續(xù)已有8個版本。這促使我思考這部小說為什么受到歡迎。小說寫的是‘我’和奶奶的故事,祖孫情感固然是一種很基本的共通情感,但讀者顯然更被文本中的奶奶打動。而奶奶不過是個最普通的鄉(xiāng)村老太太——鄉(xiāng)村,我找到了這個關鍵詞,由此開始重新認識鄉(xiāng)土的力量。這種力量如此深沉,如此熾熱,和小說中的奶奶一樣,最恒常、最穩(wěn)定,也最讓我們信任和心安!
“我已越來越深刻地領悟到:故鄉(xiāng)就是我命中注定的文學基因,我就是這塊文學土地的莊稼。而這個故鄉(xiāng),這個歷盡滄桑的故鄉(xiāng),這個在歷史的風云激蕩中既古老又年輕的故鄉(xiāng),這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織的故鄉(xiāng),她在漫長的歲月中結晶沉淀出來的厚重的情感記憶和文化縱深,她元氣淋漓的現(xiàn)場感、城鄉(xiāng)混合疊加的復雜經(jīng)驗和豐富寬闊的時代性,意味著文學書寫的無限可能——這文學方生方長,常寫常新!眴倘~的這番感悟,正是所有焦作作家共同的心聲。
記者 趙改玲
總值班:胡培軍 |
統(tǒng)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馬允安 |
編 輯:劉 佳 |
校 對:馬 麗 |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
|